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1857年到1858年春夏,曾国藩进行了他领导生涯极其重要的反省。这次反省的重点是对其强毅性格的改善。这次反省标志着曾国藩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的真正成熟。
    曾国藩的性格属于倔强、强毅一路。他说:
    至于倔强,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干,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在倔强。若能去忿欲,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曾国藩认为,倔强是做人不可少的,不管是做文章,还是建功立业。这是儒者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易》倡导与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与倔强是相互的。要做到自强不息,就要有倔强的性格;只有倔强的人才会自强不息。然而,倔强必须铲除忿欲之气。忿欲就是肝火太旺,容易动怒发火。保持强毅之气,根本的是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趋炎附势、“不以忠孝之地用意气,不以朴拙之人讲权术”。“用意气”、“讲权术”都是官场必不可少的,而曾国藩一直以来按照自己的个性行事,所以在江西的时候他就处处碰壁。他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道:
    “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
    他认为,担任天下大事的人,必须依靠“气”,“气”郁积在心中特别厚,就是倔强的极致,换言之就是倔强过了一定的度,其结果愤激之情就会产生。这里的“气”主要是指正气,引申为正义、正道。一个为国家担当大任的领导者浑身必须充盈正气,也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文天祥《正气歌》里的正气。有这种“气”的领导者,性格倔强刚毅,勇于任事;不计个人得失,勇往直前;不顾他人感受,只图把事情做好。“正气”需要导引。领导者所从事的事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承担与戮力完成。倘若只有充盈了正气的领导者一个人在那里呐喊、搏击,其他人站在岸上看把戏,也是徒劳。这样的结果是正义的事业不能顺利开展,圆满完成,领导者心中就会郁积特别厚的气,因为无处疏导,转而变为“愤激”。
    1854年12月到1857年3月 ,这是曾国藩性格在残酷的现实中得到煎熬 、锤炼的阶段。他满心希望“诸将一心 ,万众一气”,以“驰驱中原 ,渐望澄清”之大志。他理所当然地认为 ,所有的人都会和他一样 ,不计个人得失同心协力致力于剿灭太平天国的大计之中。因此在行事上 ,不注意方式方法 ,不讲究策略 ,固执己见 ,自命不凡 ,一味蛮干 ,与江西官场矛盾极深。曾国藩的这种倔强性格导致了他与江西官场的决裂 ,做什么事都不顺手。“筹饷之事,如地丁、漕折、劝捐、抽厘,何一不由州县之手,或臣营抽厘之处,而州县故为阻挠。或臣营已捐之户,而州县另行逼勒。欲听之,则深虑事势之窒碍;欲惩之,则恐与大吏相龃龉。”诸事不顺,正气得不到伸张,事业一筹莫展,恰好这时候他的父亲去世。曾国藩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将一万多湖湘子弟丢在江西,自己带着弟弟曾国荃、曾国华回家奔丧,咸丰给了他三个月假,假满后曾国藩继续请求终制,引起舆论哗然。
    在家的日子,曾国藩才开始细细地反省自己,特别是在性格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省是非常痛楚的。一方面,曾国藩认为自己过去所遵循的性格、处事原则是正确的,符合道义的,自己所担任的事业是正义的、道义的,为什么反而得不到支持、理解与同情呢?这让他怀疑自己的为人原则。另一方面,他要改变自己,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这就好比要把一根笔直的树压弯一样,是很困难的,有时树没有弯曲却折断也是很有可能的。向世俗、流俗低头屈服,甚至成为其中一员,对于曾国藩来说无疑是很痛苦的。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三河战役,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咸丰八年(1858)十—月,他在家信中写道:“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和气致祥,乖气至戾,果有明证”。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又写道:“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而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反省的日子里,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要他改变性格。
    反省也是很有效果的。通过一年的努力,曾国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君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者所推崇的信条,曾国藩看到,要善其身则不可以兼善天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他选择了放弃个人性格所固守的外方,而改为外圆。他在后来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世方法所带来的收获:
    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在这里剖析自己,谈到一个“悔”字,悔,不仅仅是后悔,更主要的是“后醒”,即反思、反省。领导者也是人,是人,性格就会有缺陷;有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反省、改悔。曾国藩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善于反省,更善于改正与完善。过去他自认为是“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自以为是。这样的毛病其实不是曾国藩一个人有,凡是性格倔强的人都是这样;也不是作为领导者的曾国藩有,所有性格强硬、担任一定要职的领导者都有。不遇到挫折,不碰到南墙,他们不会认为这是缺陷。通过反省,曾国藩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能够看到人的长处,所以他说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反省之后,曾国藩稍微改变了自己的性格,虽然自强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也不需要改变,但是使用自强的方法改变了,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外方内方”,而是修正为“内方外圆”,即讲究圆融的领导术了。
    圆融的领导术,并不是“众人皆醉”我亦“醉”,不是“同流合污”,而是能够“藏垢纳污”,以前看不惯的,现在看得惯;以前看了很反感的,现在看了不反感;以前自己不屑于做的,现在自己也做一些。过去他在京城里为官,对于京城达官贵人的为人处事,优容养望,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认为那是肮脏的,“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怨尤,丛讥取戾”。因此曾国藩常常是痛苦的。反省后,他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处事方式上,找到了一种大家都接受的方法。
    “余此次出,已满十个月。论寸心之沉毅愤发志在乎贼,尚不如前次之志;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完毕,则远胜于前”。
    所以当咸丰下旨要他出山的时候,他二话不说,立即从湘乡出发,出发后一路给各个方面的人写信,报告自己出山的消息与行程。以后一直保持这种风格,因此得到了各个方面人的支持与理解。他的事业也更加顺畅了。(作者:周玉柳   来源:邵阳日报)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4 07:59 , Processed in 0.22259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