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实乃中华民族之光荣传统,从曾子的《孝经》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中国古代有关“孝”的故事不胜枚举,现代人都知道孝,也懂得要去为长辈尽孝,但是在孝敬长辈方面,仍存有不少误区,归纳有如下几种: 误区一:认为给老人优越的物质生活就是孝。这类人认为,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在年轻时吃过苦,现在自已有了好的经济条件,让父母享享清福无可厚非,让父母吃好穿好玩好就是尽孝了,而对老人的精神生活却鲜少关注,对老人的老习惯、老脾性、老生活方式一概莫解,甚至认为是 “老糊涂”。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年老体衰以后,人的智力也会随之退化,即“老年痴呆症”,作为后辈,要明白这个常识,平时生活中要对老人以更多的体谅和关怀。现在这个社会已饿不死人,但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老人都去世好多天都无人知晓?就是平日缺少关注的缘故,现在的老人已不是过去那个年代,也开始重视精神生活了,除了吃饱穿暖外,还要让老人过得开心,后辈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要保障老人有充分选择自已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平时要和长辈多串串门,谈谈心,对于老人一些积极的想法和愿望,要尽力支持,就像当年父母勒紧裤带支持子女求学一样,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误区二:尽了小孝却丢了大孝。有这么些人,平时能给老人好吃好喝好玩的,在老人面前,也说着漂亮的话让老人欢心,而自已却瞒着长辈们在社会上干着伤天害理的事,赚取不义之财。“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让自已的孩子去学坏。我就见过这么个年轻人:几年下来就赚了很多钱,在孝敬长辈时也很大方,但后来却坐了牢,被判无期徒刑,原因是贩毒,父母欲哭无泪。在这里先不论其父母的过失,这个孩子当初如果能从“孝”的角度去想一想:我现在干得这些事情长辈们会乐意吗?会为我感到光荣吗?他应该就会有个良知发现而迷途知返了。孝敬长辈是小孝,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是大孝,我们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而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做到利人利已利社会,也就是古人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真孝。 误区三:兄弟姊妹互相推诿。用高沙方言叫互ten。这种现象多发生有多个子女的家庭,尤其是多个兄弟之间。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老三翻白眼,就在兄弟的推诿之间,受苦了父母,寒了他们的心,有的甚至临死都没有人管!人的手指有长短,兄弟姊妹经济条件并不都是一样,在孝敬长辈的事上,不能你看我,我看你,而应该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各尽各孝。 误区四:有些人平时大手大脚,但孝敬起长辈来却吝啬无比。这些人往往把孝敬老人看做是额外的负担。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孝敬长辈是最划算的事。有这么一个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一做父亲的因嫌其老父难赡养,便叫来儿子用一箩筐将其老父抬至深山丢弃,回来时,其儿子要将一并箩筐捡回来,父亲不理解,便问儿子:这一破箩筐有什么用?儿子回答:等将来你老了的时候,我和我儿子拿来抬你的啊!做父亲的这才彻然醒悟,马上将老父亲找回来,好好赡养。洞口民间有俗语:“屋檐水滴现当”,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在为你的后辈树立样本,你现在以什么方式来对待你的上一辈,将来你的后辈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其实很多老人们虽然老了,但心都还顾着后辈呢,平时后辈们给老人的钱物时,老人们都开心得说着一堆“菩萨保佑”的好话,有的都不怎么肯收下,就算收下了,很多老人都舍不得花销,总是藏着掖着给小孙辈们。这个时候,原来的那个家就好比一个木桶,而老人就是那个箍箍,因为有老人在,整个大家庭才会有向心力,才会和和睦睦,逢过年过节才会欢声笑语,后辈们因此更加奋发图强,人财俱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就是家里的福星”,这些老话一点儿也没错! 误区五: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有些家庭,老人的子女们都有钱,但是老人在生时,在孝敬方面,就是不肯多花一分钱。而当老人去世以后,敲锣打鼓,大办丧事,用上十万八万也毫不心痛,认为这样才算孝顺,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办喜事。如果老人有在天之灵,我想他是不会领情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孝不孝顺,怎么个去孝顺,那是自已的义务和良心上的事,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做给世人看。生老病死,顺其自然,要趁老人健在的时候,尽自已的能力去孝顺,这样在老人仙逝的时候才不留下遗憾和良心上的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