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湖南高沙网 门户首页 高沙新闻 查看内容

【人文高沙】高沙八景的传说

2014-5-8 09:15| 发布者: 高沙曝料| 查看: 5309| 评论: 7|原作者: 老树红叶

摘要:   笔者参加《高沙镇志》的编修,接触、访问了许多老人,对高沙八景做了比较细致的调研,写了篇《高沙八景的传说》,请网友指教 ...


   石井浮香
   沿高沙太平桥往下走一里,有一条小溪流入蓼水,因为它发源于麻山村 ,由麻山、南水、社山的四十八口井溢出的泉水汇集成溪,因而取名叫麻山溪,蜿蜒曲折,经南水、社山、木山等村,在这里流入蓼水河。

  麻山溪上有一座风雨桥,是一位姓杨的老人捐款倡修的,人们就叫它“杨公桥”。 是高沙往绥宁、花园、武冈的必经之路。哪位杨姓老人,非常谦虚,把“杨公桥”改名为“凝香桥”。清代作者    写有《凝香桥记》,记录了修桥的事。小溪的两岸长满各种参天大树,开满各种野花,香气扑鼻。桥边花丛下的石缝里冒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清凉而又甘甜,行人在桥上歇息,都要喝几口泉水解渴,成为高沙一道风景。一位文人路过此地,题词“石井浮香”;于是“石井浮香”成了高沙八景之一。人们又把“凝香桥”改成“浮香桥”。

  离桥不足百米,有一块巨石,形似一位慈祥的母亲,一些孩子喜欢爬上去玩。一次,一个才七岁的小孩,突患急病,在送往高沙街上找郎中看病时,路过浮香桥,孩子高喊“口干”。一位中年妇女,从石井中舀来一勺泉水,给小孩喝下,奇迹出现了,小孩的病不治而愈,且欢蹦乱跳,跑到那块大石头边,扑入“石头娘娘”怀里撒欢,而那位舀水的妇女却不见了踪影。于是人们都说是石头娘娘显灵,赐给仙水,救了孩子一命。后来那个孩子的父母带头捐款,给石头娘娘修了一座房屋,“石头娘娘”正好位于房屋的中央,房屋兼做凉亭,取名“石像亭”。哪家的孩子生病或命中带有灾难,都会去拜“石头亲娘”,以保平安。可惜这座亭子于上世纪被拆毁,石头娘娘也被当做“四旧”、“封建迷信”砸掉 。自此,石井也被泥沙淤塞,小溪两岸的树木花草日渐凋零。“石井浮香”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遥远的记忆 。

  沙潭跃鲤
  高沙八景中的“沙潭跃鲤”,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南泥的半山,一说是高沙太平桥下一里的贺家洲旁蓼水河的“沙滩”。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沙潭跃鲤”等故事,却一直流传。

  古时候,有一位刘姓老者,以务农为业,家住高沙市郊,为人好善乐施,许多家境困难的,或孤儿老残者,总是尽力帮助。因而深得人们好评,尊称他为“员外”。

  这年夏天,一连几天倾盆暴雨,引起山洪暴发,许多房屋被洪水冲走,人们流离失所。“员外”腾出房子,拿出家中的粮食、衣物救济灾民。突然,一股更大的洪水向南泥的山岭冲来,将山岭冲去半边,形成一个深潭。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做半山(今高沙镇半山村)。

  洪水消退以后,“员外”又尽力帮乡亲恢复家园,恢复生产。一天,员外来到被洪水冲垮的半山脚下,看见新形成的深潭中有鲤鱼跳跃,银光闪闪,非常好看,只见几条鲤鱼跃上岸来,落在员外脚边。员外捡起鲤鱼,放回潭中。邻近的村民见潭中鲤鱼跳跃,拿来网、罾等捕鱼工具,忙乎了半天,却一条鱼也没捞着。员外一来,鲤鱼又飞跃到他的脚下。当地人都说:深潭的鱼是员外养的,别人都抓不到。这件怪事越传越远,高沙的人都知道了。都去半山看这一奇特的景象,一位文人,就在石岩上题写了“沙潭跃鲤”四个大字。成为高沙八景之一。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米老鼠 2014-5-8 08:17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长见识了,以前零零碎碎地听说过这些典故,这一次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了。

引用 潇水水 2014-5-8 09:21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LZ真的是好见识
目前最详细的八景资料了

引用 蓼水欢歌 2014-5-8 19:50
期待在每个景点都树立石碑,附上以上的历史渊源,凸显高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推介高沙文化!
引用 蓼水欢歌 2014-5-8 20:57
再说一声,辛苦了,高沙最可爱的人!
引用 蓼水欢歌 2014-5-8 21:09
越发觉得过去老协编的一些书是一鳞半爪,而《镇志》的修编对于高沙的意义堪比当年乾隆皇帝编制《四库全书》,是高沙文化史上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它在很关键的时刻最系统地整理了高沙的文献历史资料。就这点而言所有参与资料搜集文献编撰活动赞助的人民都应该永垂高沙文化史册。
引用 袁安强 2014-5-11 09:05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有那么一群人,做了那么一些事,许久许久年以后,仿佛就在昨天,人们沥沥在目。

引用 laoxie234 2014-5-17 20:57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是的,期待在每个景点都树立石碑,修造风雨亭,附上以上的历史渊源,凸显高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推介高沙文化!本人84年在南泥中学上初中时,我有上过”马王两“,首次修建南球场冻水泥在半山河里挑过河沙,在”龙头下“坐过渡船,确有这些传说...只是现在的童鞋们没有几个知道的了....希望能传承下去...谢谢高沙的老先生们了!

查看全部评论(7)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5-4-4 11:18 , Processed in 0.18194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