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沙网

导航上方广告
搜索
湖南高沙网 门户首页 高沙新闻 查看内容

【人文高沙】高沙八景的传说

2014-5-8 09:15| 发布者: 高沙曝料| 查看: 5308| 评论: 7|原作者: 老树红叶

摘要:   笔者参加《高沙镇志》的编修,接触、访问了许多老人,对高沙八景做了比较细致的调研,写了篇《高沙八景的传说》,请网友指教 ...


  石祖悬灯
  从高沙镇市区溯蓼水而上,约4公里的木山村,有一个地方,名叫龙头石。它夹在蓼水河与烘溪交汇处。龙头石山势陡峭,绵延起伏,像一条巨龙盘旋在蓼水之滨,龙头石就像巨龙的龙头。

  龙头石怪石林立,龙头石景点最多,传说也最多。其主峰像一尊天神,屹立于蓼水河畔。巨大的神像下,更有许多怪石, 有每天早晨出现一升米供船夫吃的“碓哐石”,有每天冒出几枚铜钱供船夫零用的“肚兜石”,有用木棒敲击发出“嘡嘡”声的“铜锣石”,还有辗子石、风车石迎面而立,还有悬于蓼水的“团鱼石”,由于历史的变迁等种种原因,有些景观已经消失,近期,又发现了葫芦桥景观。走近这些怪石,就像走进一座古代的碾米作坊。龙头石山脚下的烘溪,横卧着水南桥。

  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著名学者车大任(明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任浙江布政使)写了一篇《高沙市佑圣碑记》,记载了一则故事。每当月圆的晚上,龙头石上的巨石神像,总会发出光芒,若隐若现,远远看去,像天神在山上悬挂着一盏盏明灯。这一景致,就叫做“石祖悬灯”。对这些现象,按当时的科学水平,确实难以解释,都认为是菩萨显灵,既感稀奇,有很害怕。当地的老者说:“这是北方的神——真武祖师显灵。可是却立在高沙的南方。应该在北方建一座寺庙,敬奉真武祖师,以求保佑高沙一方平安,使之风调雨顺。”于是高沙的民众,出钱出力,在高沙镇北修建了一座“真武殿”,并雕塑了真武祖师金身像;每逢初一、十五或农历三月初三真武祖师寿诞,真武殿里晨钟暮鼓,许多百姓虔诚礼拜;更是香烟缭绕,梵歌不断。

  那时高沙的蓼水河还没有一座可供行人过河的桥,人们过河全靠摆渡,一逢蓼水河涨水,无法摆渡,人们就没有一点办法过河。人们虽然也修过几次桥,不是被洪水冲垮,就是被火烧毁。接着又在真武庙前修了一座桥。说来也怪,自从建起“真武庙”以后,这座桥就平安多了。于是,大家有出钱出力,修起一座十一墩的风雨桥,并在桥的中央安放了真武祖师塑像,桥名就叫“真武桥”,老百姓叫它“祖师桥”。

  也许这个故事有点像《天方夜谭》,按照今天的科学解释,月圆之夜,龙头石上的“石祖”发出的光芒,是蓼水被月光照亮,正好反射到“石祖”身上所形成的,而肖“石祖”的岩石中含有发光物质,被月光和蓼水河所反射的光所照,本身也会发光。“石祖”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也会发光,但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微乎其微,就像太阳照射下的一盏油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当时的人们不能理解光的反射原理,于是就认为石祖悬灯是菩萨显灵了。

  龙头石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当年在蓼水河有个船夫,在龙头渡摆渡为生。晚上就在渡口边亭子里休息。一天天刚亮,见一位老人要过渡,他急忙跑去扶老人上船,过河以后,老人说:“我刚才遗漏了一些东西,放在碓哐石和肚兜石内,你去帮我拿来。”船夫立即将船划回龙头石,只见石碓里有一升白米,肚兜石里有几枚铜钱。船夫急忙把米和钱用衣服兜好,送给老人。这才发现老人不见了,大声呼唤,也不见应。只好代他保管着。第二天早晨,上岸一看,石碓里又有一升米,肚兜石里有几枚铜钱。船夫这才想起,这位老人一定是个仙神,见他摆渡辛苦,前来帮他的。从这以后,每天都有一升米、几枚铜钱。船夫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后来这件事被一个贪心的人知道了,就拿着凿子、锤子想吧石碓哐凿大,以为出米更多,凿子向碓哐凿去,谁知惹恼了神仙,碓哐从中裂开,从此石碓中再也不出米了,肚兜石也不再有铜钱了。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米老鼠 2014-5-8 08:17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长见识了,以前零零碎碎地听说过这些典故,这一次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了。

引用 潇水水 2014-5-8 09:21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LZ真的是好见识
目前最详细的八景资料了

引用 蓼水欢歌 2014-5-8 19:50
期待在每个景点都树立石碑,附上以上的历史渊源,凸显高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推介高沙文化!
引用 蓼水欢歌 2014-5-8 20:57
再说一声,辛苦了,高沙最可爱的人!
引用 蓼水欢歌 2014-5-8 21:09
越发觉得过去老协编的一些书是一鳞半爪,而《镇志》的修编对于高沙的意义堪比当年乾隆皇帝编制《四库全书》,是高沙文化史上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它在很关键的时刻最系统地整理了高沙的文献历史资料。就这点而言所有参与资料搜集文献编撰活动赞助的人民都应该永垂高沙文化史册。
引用 袁安强 2014-5-11 09:05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有那么一群人,做了那么一些事,许久许久年以后,仿佛就在昨天,人们沥沥在目。

引用 laoxie234 2014-5-17 20:57
本帖最后由 沙潭跃鲤 于 2015-12-7 18:44 编辑

是的,期待在每个景点都树立石碑,修造风雨亭,附上以上的历史渊源,凸显高沙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推介高沙文化!本人84年在南泥中学上初中时,我有上过”马王两“,首次修建南球场冻水泥在半山河里挑过河沙,在”龙头下“坐过渡船,确有这些传说...只是现在的童鞋们没有几个知道的了....希望能传承下去...谢谢高沙的老先生们了!

查看全部评论(7)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湘公网安备 43052502000012号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5-4-4 11:17 , Processed in 0.19880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可信网站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湖南辟谣平台 湖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我的设置 发布资讯 主论坛 手机版 微信登陆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