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发改委、财政局课题组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集中了优势资源,对于某一区域的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长株潭经济圈、武汉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洞庭湖经济圈等都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成功典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邵阳西部四县一市人口约278万,占全市总人口37.09%,土地面积11986.12平方千米,占邵阳市总面积57.54%,主要属于山区,资源丰富,生态良好,适合走环保型、生态型经济发展之路,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地域。邵阳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西部生态经济圈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进邵阳西部跨越式发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生态经济圈是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中的主要模式 所谓“生态经济圈”是指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自1957年法国地理学者俄戈特曼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后,国外有纽约、芝加哥、东京、伦敦和巴黎等为中心的大都市经济圈(城市群),国内有长春大连沈阳经济圈、武汉城市群、环太湖经济圈、环鄱阳湖经济圈、环巢湖经济圈等迅速成长,各大经济圈(带、群)通过各城市间的密切分工与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升了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益,促进了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三大城市群对全美GDP的贡献率达到67%;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75%。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等。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来的,核心意义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区域和产业来带动,应对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和重点产业进行优先发展,重点培育,逐步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点轴模式设想是我国经济学家陆大道于1984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网络模式认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区域,其空间结构由以下几个方式构成,一个是节点,一个是域面,一个是网络,它是指区域的经济开发一方面要广泛地培植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开发新的和原有的增长极点之间的轴线地带,“以线织网”,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是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模式,更具备增长极的雏形,也具备点轴特质,更是一个网络模式的实践。 2、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引起各级政府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两型社会”建设成为推动湖南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两型社会”在本质要求上是一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两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两者有机统一于湖南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更是把区域发展模式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3、西部生态经济圈是邵阳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邵阳市西部五县市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与邵阳东部相比,跳出邵阳与全省相比,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在武陵山片区开发和大湘西开发背景下,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圈,努力争取把五县市纳入国家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将邵阳西部五县市打造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一定会推动邵阳西部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理论基础 1、生态理论 生态是一种软实力和后发优势。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发展心理学中,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尽管现代学习理论家班杜拉认为环境既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也受发展的个体的影响,然而他仍然没有对个体发展的环境做出明确描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对环境的影响做出了详细分析。因为他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把这种理论描述为生物生态学理论可能更为准确。 2、共生、协同理论 所谓“共生”本是生物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的,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经济意义上说,共生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3、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一书中,正式提出的。1969年他在《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将“核心一边缘”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归纳为一种普遍适用的主要用于解释区际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过程的理论模式。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三)研究意义 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即“以武冈市为中心,约50公里为半径,包括洞口、新宁、绥宁、城步四个县的西部生态经济发展区域”,它地处中部经济圈、泛珠三角圈、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交汇地带,是湘、桂、黔三省边际的“末梢”结合部和最佳融合点,是湖南的“第二条出海通道”,具有“东引西联、承东启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西部经济建设研究,构建西部生态经济区平台,在最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加速融入“两带”(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带)、“一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实验区),将对推动邵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实现邵阳西部山区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1、邵阳市西部生态经济圈研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理论的拓展 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研究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特别是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是比较新的理论。 2、邵阳市西部生态经济圈研究有利于促进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邵阳西部五县市,自古以来就具备“三省通衢”、“黔巫要冲”地理优势,加快培育发展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城市,打造宜居宜游精品生态区域,可以有效增加邵阳西部对湘粤桂黔川等地区的经济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将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人流、物流,向西部五县市集聚,将会带动邵阳西部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3、邵阳市西部生态经济圈研究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供借鉴模式 当前,邵阳西部经济生态圈范围都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的范围,境内的骨干财源企业不多,人均财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周边地区相比较,相对较为落后,但区域内的生态优势十分明显,这是大自然恩赐给西部五县市的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培育发展邵阳西部经济生态圈,是立足邵阳西部的生态优势,加快改变邵阳西部贫穷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将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供借鉴模式。 二、邵阳市西部生态经济圈发展现实基础 (一)发展优势 邵阳西部的优势在于生态,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区内有一大批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能够提供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产生生态效益;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珍稀动植物种类,文化底蕴丰厚,适合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的优势十分明显。 1、 上级政策大力支持 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有实力、有规模、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的目标。国家正积极推进武陵山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提出把武陵山打造成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邵阳西部都划定在国家武陵山片区开发范围。近段时间,湖南省发布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提出要建设“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区”。由此可见,国家和省里将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景点景区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项目、资金支持。邵阳西部是武陵山区域发展和湘西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和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2、 生态环境相当宜人 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是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也是湖南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孕育了类型丰富的自然流域资源以及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城步县森林覆盖率为72.3%,林木蓄积量为854.6万立方米;绥宁县森林覆盖率为73.93%,林木蓄积量为1592.2万立方米;洞口县森林覆盖率为57.76%,林木蓄积量为810.9万立方米;新宁县森林覆盖率为65.4%,林木蓄积量为700万立方米;武冈市森林覆盖率为43.15%,林木蓄积量为294.5万立方米,四县一市森林覆盖率为6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个百分点,丰富的森林资源繁衍生息了珍稀的动植物类别,植物资源有465科,564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有银杏、冷杉等13种;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有长苞铁杉、福建柏等 22种。中草药资源有213科,其中国家一、二类药材28种;陆栖脊椎哺乳类动物21科47种,主要鸟类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钱豹、黄腹角雉等,二级保护的有水獭、大小灵猫、娃娃鱼等。同时,境内水系发达,境内有巫水、资水、蓼水、夫夷江等河流,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950万千瓦。可开发量85.9万千瓦。 3、 旅游资源品位较高 邵阳西部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森林公园,11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开发价值旅游资源240处,涵盖了8主类、24亚类和71种基本类型。邵阳西部旅游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生态风光和民俗风情独特的有机结合体。六大景区各具特色,互补性强,组合很好,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国内客源目的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崀山地质独特。形成于1亿年前的中生代的红色砾岩、砂岩组成的狭长盆地,具有地质科考价值。上百座奇峰怪岩巍然耸立,众多狭窄幽深巷谷是其突出特点,地质专家赞誉这里是“丹霞之魂”,旅游专家认为在全国丹霞地貌中旅游价值最高。二是自然风光优美。南山是南方高山苔地草原,比呼仑贝尔更胜一筹。绥宁黄桑、武冈云山、城步两江峡谷生态优美,且与苗、侗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具有国家级资源档次。三是历史文化厚重。新宁的舜帝、楚勇、宗祠、民族风情等文化元素,武冈的千年古城和云山道教文化胜地,绥宁、城步的巫傩文化,均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 4、 交通条件逐渐改善 据统计,邵阳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53.92公里,相比2005年,增加171.9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 5、 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很多地方由于没有树立生态观念,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受传统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们把环境、生态、资源等作为大自然的恩赐,毫无节制的进行开发,事实证明这样“竭泽而渔”的道路并不适合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在新的生态理念支撑下,邵阳西部四县一市群众的生态价值观得到了培育,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注重于实现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们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更具有信心,积极谋求人类的丰富实践活动与有限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环境生态之间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 (二)瓶颈制约 当前邵阳西部与东部相比、跳出邵阳与全省相比,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1、 基础设施滞后 西部经济生态圈配套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讲还较为落后。西部五县城市规模过小,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特别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衣、食、住、行、游、购、娱”这旅游六大要素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旅游饭店的建设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高星级饭店的数量很少。在大交通方面,目前我市西部五县无营运铁路,4个县无通车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不到全省人均的一半,各大景区可进入性差。 2、 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管理、经营、服务和其他专业性人才严重欠缺,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特别是外面的人才引不进,培养的人才留不住,旅游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3、 旅游开发水平不高 邵阳西部生态圈内旅游资源行业分割、地区分割比较严重,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一些地方仍然习惯于孤立的发展旅游,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文化产业缺乏有效联接,产业链比较短,特别是邵阳西部五县的文化底蕴深厚,但没有挖掘好、整理好、包装好、策划好。大的方面讲,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体系和文化品牌;小的方面讲,没有名作、名曲、名画、名剧,特别是目前还没有一台像样的文艺节目。 4、 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 文化、旅游、环保、建设、林业、国土、工业、农业等部门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同一景点多头管理,成本较高,特别是在跨区域旅游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上因行政壁垒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资源。西部四县一市的生态经济发展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投入力度还不够。 5、 竞争压力较大 西部经济生态圈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外在的竞争压力,虽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组合状态较好,然而大部分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特别是旅游产品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一些核心旅游景区的接待情况远远落后于周边的一些景区。 6、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 西部四县一市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地区,长期以来,国家的投入所占比重较少,总量不足,社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经济赖以发展的工业方面,大多是依托农、林、矿产品等自然物质资源而建立的采矿、矿产品初加工、竹木初加工等企业,属高资源消耗企业,方式较为粗放,产品较为单一,科技含量较低,资源消耗过大。资金紧、融资难等问题困扰着工业的发展。 三、邵阳市西部生态经济圈发展模式构建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良好、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精髓,以资源整合、产业联动、整体开发为手段,以旅游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实现邵阳西部四县一市的产业联动发展,将西部生态经济圈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旅游休闲胜地,主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及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区域内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与体制,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骨架基本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8%以上,农民现金收入平均增长10%以上。境内天然林得到全面管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江河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置能力。区域内协作步伐加快,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旅游业协作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远期目标: 通过努力,到2020年,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成为具有世界特色的旅游胜地、武陵山片区生态绿心、湖南西南部的生态屏障及碳汇储备基地,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三)基本原则 1、生态绿色发展原则 生态绿色是西部生态经济圈的核心价值,加强生态建设是创建西部生态经济圈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两型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工业、农业、服务业,还是其他行业的发展,都应该以生态环保为前提,按照“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加快治理、永续利用”绿色发展原则,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举生态大旗,走绿色发展之路。 2、协调发展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西部生态经济圈建设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渐进发展原则 生态经济圈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多个分目标、子系统构成,且具有层次性。因此,完成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先易后难,从部分而整体。同时,基础设施、文化意识、人才质量等因素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培育过程,否则,欲速而不达。 4、可续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当前与长远可持续发展。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这种短期行为让当地的生态环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必须坚持长远发展的战略,为子孙后代创造和积累财富。 5、 开放创新发展原则 西部生态经济圈要着眼于扩大对外开放,要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实验区,对接广东、广西沿海地区,加快观念、交通、产业、市场、体制机制等对接,充分发挥圈内农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助推经济圈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广泛、深入宣传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建设,坚持对内多引导,对外多宣传,对上多争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邵阳西部,关注邵阳西部,争取全省上下形成共识,继而争取国家重视,将建设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上升到全国战略的高度。 四、邵阳市西部生态经济圈发展的实施路径 五县市现有的得天独厚的保存完整、典型多样、面积宽广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西部生态经济圈的灵魂所在,邵阳西部的重点在于发展生态经济。要实现西部生态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 (一)以生态规划为纲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要创新思路、集思广益,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编制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总体规划和区域性详细规划,制定交通、市场、产业、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要在规划上突出互补,科学定位各行政区域的生态和旅游功能,坚持差异发展、错位经营,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开发,使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1、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以城镇开发带动区域开发是提高西部生态经济圈投资效益、加快西部生态经济圈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区域内城镇功能空间为主体,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发展。西部生态经济圈将建设西部城镇圈,主要以武冈市为中心 ,洞口县城 、绥宁县城 、城步县城 、新宁县城为支点 ,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形成点轴型城镇群体。 2、 基础设施一体化 进一步加快推进武冈机场、靖永郴铁路、洞新高速、武靖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全力打造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内外畅达的现代交通枢纽,推进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建设,为西部生态经济圈统筹城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产业发展一体化 坚持整合资源,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各类品牌、市场优势,不断提升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区域产业集中度和辐射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努力建成为湖南境内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食品、橘橙、奶业、竹木、生猪、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 4、 市场体系一体化 不断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把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圈区域要素和商品流动为目标,加快城乡协调配套的市场网络体系建设,把武冈打造湘西南重要的农产品散中心,把新宁打造成旅游商品的集散中心、把城步打造成奶制品交易的集散中心。 5、 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二)以生态旅游为重点,打造具备世界品牌的旅游区域 邵阳“西部生态经济圈”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山水生态旅游独具特色:有以丹霞地貌冠盖中华的新宁崀山、以道教福地著称的武钢云山、以高山草原取胜的城步南山、以原始森林生态驰名的绥宁黄桑等自然风光,熔岩地貌形成了武冈法相岩同宝岩、城步白云洞、洞口龙眼洞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有武冈古城、城步长安营、绥宁上堡古国、洞口宗祠等。要以新宁崀山为龙头,大力整合该地区山水生态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实行整体宣传促销,将其作为湘西大旅游圈的精品进行扶植,并主动接轨“大桂林”旅游圈,实现与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的对接,使旅游产业成为邵阳西部生态圈的支柱产业之一。 1、 景区共商 与周边地区一起着眼长远发展,共同研究、统筹制定旅游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和短期竞争,尽可能地在政策层面打破壁垒、减少内耗、无缝对接,促进相互之间的协作与发展。(1)崀山风景名胜区。以崀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契机,把崀山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龙头,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带动县域各产业各行业发展,辐射带动西部其它县市旅游业发展。可考虑将新宁县更名为崀山市,借助崀山在国内外已有声誉,促进县域经济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2)南山风景名胜区。以南山牧场为龙头,以“南山”品牌为依托,通过鲜奶精深加工,不断扩大奶制品生产规模,努力实现“围绕奶业建牧县”的发展思路。开发建设南山牧场、两江峡谷、十万古田等旅游景点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业。(3)黄桑风景名胜区。全力打造县城至寨市至黄桑的旅游黄金线,做大做强大园、上堡古国、寨市三个旅游精品,加快开发以寨市、花园阁、神坡山、普照寺为核心的四大板块。加强景点策划和规划控制,形成森林生态、民族民俗特色鲜明的旅游整体形象。利用独特的林区生态优势,突出发展森工、种苗、中药材、土特畜禽、山野果菜等5大主导生态产业,变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4)云山风景名胜区。争取将云山景区创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快构建古城文化历史观赏区、云山宗教文化旅游区、城市近郊休闲游憩区、浪石古民居文化体验区,围绕确定的“古城风情游、宗教文化游、休闲观光游、特色美食游”四大产品体系,打造古王城、云山、法相岩、中山堂、浪石古民居等景点。(5)罗溪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全力争取将罗溪景区建为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加快构建雪峰山抗战题材旅游、县城文昌塔、宗祠民俗旅游及半江风景名胜区建设。 2、 信息共享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强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构筑社会信息和政务公开平台,扎实推进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发展。建立旅游黄金走廊旅游网站、出版旅游地图,将旅游相关服务等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出来,为旅游者进行旅游决策提供参考。创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客流量、客流分布、消费倾向、潜在需求、各地供求等旅游信息,为旅游企业了解最新旅游发展形势,调整旅游开发策略提供依据。 3、 形象共建 以生态旅游发展为龙头,以“崀山”世界品牌为核心,整合西部五县市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利用各级各种媒体,开辟栏目专版,开展新闻宣传攻势。聘请国内权威机构、舍得花重金、高标准编制西部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实施、统一宣传、统一推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及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投入,不断提高西部生态经济圈乃至邵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氛围。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实行联合促销,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联合宣传、联合促销、联合推介,扩大品牌影响,促进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国际化。 4、 市场共创 加快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区域内高速公路、旅游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实现各区域之间及区域内景区景点之间的整体联结,搭建完善的交通基础平台。依托洛湛、怀邵衡、沪昆等铁路,洞兴、二广、上瑞等高速公路和航空交通,加强与桂林、娄底、益阳、怀化、张家界、长沙、永州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对接,促进与大湘西旅游圈、大湘中梅山文化旅游圈和湘桂黔旅游圈的融合,重点推广六条国际旅游黄金线路:北部湾地区—桂林—崀山—花瑶—张家界—神农架—西安—西北地区;北部湾地区—桂林—崀山—花瑶—张家界—重庆—成都;粤港地区—广州—邵阳—张家界—神农架—西安—西北地区;粤港地区—广州—邵阳—张家界—重庆—成都;江浙地区—邵阳—贵阳—昆明;江浙地区—邵阳—张家界—重庆—成都;京津地区—邵阳—崀山—花瑶—贵阳—昆明;京津地区—邵阳—张家界—重庆—成都。 (三)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把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产能,审慎关闭一批,积极整改一批,严把入口关,努力引进生态环保企业进入西部生态经济生态圈。 1、 在优化布局上要有新举措 要加快制订工业发展规划,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巩固和加快现有工业园,提高园区准入门槛,着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要围绕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武冈市要打造“中国卤菜之都”金字招牌,做大做强以卤菜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组建武冈卤制食品集团,打造产业集群。城步县要以南山牧场为龙头,以“南山”品牌为依托,通过鲜奶精深加工,不断扩大奶制品生产规模,努力实现“围绕奶业建牧县”的发展思路。。洞口县要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大县,把主攻方向放在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两大方面,扩大雪峰蜜桔、优质稻、无公害蔬菜、黄姜、林竹等种植面积,做大罐头、乳猪加工、有机茶叶、奶糖等食品产业,积极发展林竹加工、矿产采掘业。新宁县要立足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商品产业。 2、 在创新发展上要有新突破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风能发电、劳动密集型产业(鞋业和电子加工)、旅游小商品开发等产业,注重发展中小企业,走出一条“小企业、大集群”发展路子。稳步壮大亚华乳业、华鹏食品、新宁满师傅等优势企业,巩固发展“南山”牌、“华鹏”牌等知名品牌,力求每个县市在工业产品上争创1个以上省级以上名牌。以九兴鞋业入驻邵阳为契机,逐步做大在新宁、洞口、隆回的鞋业基地。以永锐电子、南方电子为龙头,做大电子加工产业。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业,完善服务功能和体系,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 3、 在招商引资上要有新成效 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节能环保的品牌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路子,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加强花卉苗木、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中药材等特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行立体复合经营。培育壮大家具、林浆纸、木竹地板、林化、林药、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生态经济双赢产业。至“十二五”末,要培育一批产值上亿元、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实现1家以上规模企业成功上市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的目标。 (四)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以各县的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抓好“万(亩)乡千(亩)村百(亩)户”工程,继续捆绑使用涉农项目和资金,采取政府奖补、信贷支持、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品牌支撑等措施,全力打造万亩乡(镇)、千亩村、百亩户,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的特色种养功能区和产业带,推动特色规模农业快速发展。 1、 以粮食生产为龙头,推进绿色食品体系建设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高粮、棉、油、畜禽、水产、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抓好粮食产能工程实施,稳定粮食产量。围绕绿色天然、生态优质、无污染无公害做文章,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等农业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每个县市都要力争获得几个绿色食品标志,形成享有盛誉的西部绿色生态食品体系。 2、 以特色产业为支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抓好以城步县为中心,建设100万亩山地牧场,发展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以城步县、绥宁县为重点,发展高寒地带16万亩延季有机蔬菜基地;以新宁县、武冈市为中心,发展35万亩橙类生产基地;以洞口县为中心,发展60万亩蜜橘生产基地;以绥宁县、洞口县为重点,建设300万亩楠竹基地;以洞口县、武冈市为重点的年出栏120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以武冈市等为重点的年出笼3000万羽铜鹅等特色家禽养殖基地。绥宁县要利用独特的林区生态优势,突出发展森工、种苗、中药材、土特畜禽、山野果菜等5大主导生态产业,变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以绿色低碳为核心,加快生态城镇建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免责声明:湖南高沙网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向涛律师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 湘ICP备2021021146号 ) Copyright © 2013-2020 湖南高沙网 hngaosha.com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23 00:30 , Processed in 0.21324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